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建設再進一大步
深圳港鹽田港區東作業區傳來重大進展
順利完成兩個泊位主體結構施工
【本報訊】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壯闊版圖中,港口建設作為重要支撐,正不斷書寫新的篇章。近日,由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簡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深圳港鹽田港區東作業區集裝箱碼頭一期工程迎來關鍵節點——兩個20萬噸級全自動化集裝箱泊位主體結構順利完工,這不僅為專案碼頭及護岸工程在2025年底全面竣工築牢根基,也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深圳港鹽田港區東作業區集裝箱碼頭一期工程,是推進國家“交通強國”建設、強化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實力、提升深圳國際航運綜合競爭力的關鍵項目。中交四航局承擔3個20萬噸級全自動化集裝箱泊位建設,碼頭岸線長達1470米,前沿水深 - 18米,按可滿足3.2萬標箱集裝箱船舶靠泊設計 。項目建成後,鹽田港區東作業區年設計吞吐能力將達300萬標箱,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型集裝箱船舶靠泊提供有力保障。
這一成果的取得,不僅彰顯了我國港口建設的強大實力,也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作為大灣區重要組成部分,澳門與內地的聯繫日益緊密,而港口作為重要的物流樞紐,其發展對於促進區域間貿易往來、加強經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此次深圳港鹽田港區東作業區的建設成果,將進一步提升大灣區港口群的整體效能,為澳門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物流支持,助力澳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發展。
在專案建設過程中,中交四航局項目團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積極創新施工技術和管理模式。針對傳統水上施工效率低、安全風險高等問題,團隊創新採用水轉陸施工方案,借助全平臺配合旋挖技術,將大量水上作業轉換為陸地平臺施工,既提升了樁基施工速度,又降低了複雜海況下的作業風險。在鋼管樁沉樁這一基礎工程中,團隊聯合生產廠家研發智慧檢測機器人,利用BIM技術進行“數位預演”,科學規劃施工順序與工藝參數,確保工程品質。此外,團隊還創新採用一體化可拆卸範本結構,提高了範本安裝效率,實現了節約周轉材料與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
在品質把控方面,中交四航局項目團隊傳承鹽田港“碼頭主體結構50年不大修,使用壽命100年”的品質管理理念。對於決定碼頭百年壽命的鋼管樁沉樁核心工序,團隊採用“水陸雙測”技術,即時採集關鍵資料,建立鋼管樁全生命週期電子檔案,實現全過程數位化溯源管理,施工的1888根樁中,Ⅰ類樁比例遠高於行業標準。在混凝土澆築這一主體工程中,團隊從原材料源頭把控,嚴格開展設備試拌,強化過程管控,確保混凝土品質各項檢測結果遠超設計及規範要求。
自1987年參建鹽田港起步工程以來,中交四航局已累計參與鹽田港23個大型集裝箱泊位建設,匠心打造出眾多精品工程,助力鹽田港區成為世界集裝箱港口建設的標杆,累計榮獲3項魯班獎、2項詹天佑獎、1項國家優質工程獎 。此次深圳港鹽田港區東作業區集裝箱碼頭一期工程的建設成果,是中交四航局在港口建設領域實力的又一次展現,也將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建設和澳門的長遠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